【圣诞/寒假走读】批判性思维日间营招募
观点
有个段子说,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:你们对别的国家正在发生的饥荒有什么观点?
欧洲的学生问:“饥荒”,那是什么?
美国的学生说:“别的国家”,什么意思?
中国的学生则问:“观点”,什么叫做“我有什么观点”?
怎样才能有自己的观点?
你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,知道谁是更可靠的信息源,判断甚至查证信息真伪,将高质量的信息作为自己推理论证的基础;
你要能敏锐识别、排除论证中的诸多不相关因素,摒弃对权威、公众、传统的盲从,识别并控制自己的情绪,拒绝不相关的道德绑架,始终坚持就事论事;
而要让自己的论证充分全面,还要习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,倾听反对意见,避免以偏概全、或者仅仅根据自身的有限经验妄下结论,而有意识的寻找更大样本、更全面的证据。
遗憾的是,此种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,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段子。
我们会惊诧于有如此之多的人被权健这样的保健品公司洗脑;会看到那些热衷于传播假消息、阴谋论的公号,轻而易举地制造焦虑、煽动对立,却收获流量;大量基于性别、性向、种族、宗教、地域的仇恨言论、偏见歧视,在舆论场上一呼百应;因为要不要给《流浪地球》打一星,都可以变成一场煽动民族情绪的身份混战……
我们该如何理性地面对问题、分析问题,建设性地解决问题,而不是被轻易地煽动情绪,或简单地陷入“我对你错”的相互指责、选边站队?
独立思考
独立思考的能力,并不是随着知识的积累、年龄的增长而天然习得,需要长期的刻意训练。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,这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这是海南省 2014 年的一道中考题:
材料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,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: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,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;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,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。
请回答: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“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”?(9分)
这其实是一道不错的命题。“如何评价”,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原子弹投放带来的影响做出独立的评估,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。
学生们很容易看到的,是投放原子弹在促成战争结束的同时,造成大量平民伤亡。
而一个更高质量的论证,不仅仅是列出正面与负面的影响,还需要对利弊做出权衡。要促成战争结束,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手段?大规模的平民伤亡,是否必须且不可避免?
例如当时的决策者杜鲁门便辩驳,认为投放原子弹是避免向日本本岛发动全面进攻的唯一手段,而后者将会给美国和日本带来更多生命损失。反对意见则会认为,比起选择平民作为打击目标,美方完全有其他选择,例如可以向日本近海的荒岛投放第一枚原子弹作为威胁。
不同的意见,究竟哪一个更有说服力?
然而,这样一道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题目,却在试卷最后,看到了这样一个用于评分的“标准答案”:
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,(3分)
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。(3分)
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,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,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。(3分)
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“知识点式”的标准答案。每个知识点给出一个结论,却并不强调论证的过程;简单列出利弊,却没有权衡和结论。
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,作为学生要做的事情是刷题库,背知识点,找到教科书或者其他权威教参对这些争议性问题的“标准答案”。而不是试图寻找史料,尽可能阅读多方观点,搭建自己的推理论证框架来得出独立结论。
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的、应试的教育模式。看起来在思考,其实是在硬背,在迎合,在揣测。
当我们考试和课堂,依然以知识点的传授、识记为导向时,所谓的批判性思维,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。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信息,鼓励他们寻找课本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 — 并不会有效提高应试分数。
但其实,很多的变化,正在悄然发生。
2017 年,教育部推出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》(下称“新课标”)。中国的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?新课标中原文是这样表述的——“敢于批判质疑,探索解决问题”“能够自主学习,独立思考”“学会获取、判断和处理信息,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”。
具体而言,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哪些考核要求?
能否区分事实和观点;
能否自主收集信息(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、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搜集证据);
能否充分理解信息(提取概括主要内容、发现观点和材料的联系);
能否批判性地审视获取的信息(发现问题、提出质疑);
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;
能否有逻辑地进行推理(识别应用归纳推理、类比推理、演绎推理)、有理有据的表达观点;
能否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、提出解决方案;
……
这些反复出现在各个学科新课标中的表述,让我们惊讶又惊喜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。还是历史课。新课标指导下的考试题目,要考察的是什么?
这是课标中的一道样题。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区分事实和观点,能否理解多元观点背后不同的主客观因素,能否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。
我们的教育系统,其实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。只是,这些理念要真正落地,还有漫长距离。而其间的距离,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空间。
反思
我们和孩子们讨论,北京拥堵就是因为人太多 — 这究竟是事实还是观点?人口密度比北京还要大的东京为何不拥堵,有什么可能是比“人多”更重要的因素?直接把大城市的“dd人口”赶走,是不是明智的选择?
我们询问孩子,如果学校要开一个重点班,把最优秀的老师放在这个班级,应该用什么标准来选学生?以分取胜是不是最公平的选择?为何不应该是成绩最差的孩子进入这个班呢 — 他们难道不是最需要优秀老师的帮助?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,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天资和性格,到底会是学渣学酥还是学霸 — 在这样一道“无知之幕”背后,你会怎么来分配资源呢?
暑期,我们在一土空间两天半的批判性思维日营中,收到孩子和家长无数好评。 (想了解更多暑期营中的教学感想及对孩子的观察和解读,文末有彩蛋)
一土空间批判性思维日营(7)
这个冬日,我们将继续开设面向3-6年级孩子的线下全日及半日营课程。
可以收获什么
孩子收获的,不仅仅是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这三点珍贵品质:
1、 不懈质疑:不论对别人的话、还是自己的观点,有质疑的意识。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,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。
2、 多元价值: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复杂的。以开放的心态,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。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,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。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优越的,但这也绝不是说一定要全盘接纳别人的意见。
3、 理性判断:理性,不再冲动,能够更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,面对事情能经过深思熟虑,有理有据地做出明智的判断。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,再做出决策、采取行动。
这三点品质,让他们在面对知识时不再迷茫困惑,而是拥有一套方法去理解、去探索更远的边界,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不用担心;在面对成长的烦恼时,能认识自己,学会选择,让自己的青春无悔。这是我们想教给孩子的,同样,也是我们希望更多成年人能具有的。
课程特点
1、轻松有趣,适合孩子年龄特性,课程内没有一分钟是沉闷的,每分钟脑细胞都在燃烧;
2、互动性强,以孩子为中心,强调思维的碰撞与讨论,学会有理有据,也学会倾听与包容;
3、专业认真,课程内容严谨值得反复咀嚼,对孩子的每一个疑问都认真解答;
4、易学实用,没有苦涩难懂的理论,没有照搬外国场景的案例,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到每个孩子都能聊的生活场景中。思考框架和工具迅速上手掌握,日后学习和生活都能用到。
课程安排
五个半日营:12月25-27日、30日、31日(上午)
三日营:1月20日-1月22日(全日)
导师团队
叶明欣
C计划联合创始人,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。资深律师,曾从事法律实务和政策倡导工作多年。受邀在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机构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讲座。
C计划导师,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,十余年K12课程设计和教学经验,擅长寓教于乐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
报名信息
一土空间2020圣诞/寒假批判性思维营
授课地点 一土空间
授课时间
圣诞 12月25-27日、30日、31日(上午)
寒假 1月20日-1月22日(全日)
适合年龄段 3-6年级
人数 12-16人
价格
圣诞课程为5个半日,课程价格为2500元/期/人寒假课程为3个整日,课程价格为3000元/期/人会员、早鸟和团购优惠请咨询客服
课堂上的教育时刻:
1. 当不同意见出现
电子游戏该不该玩?孩子们围绕这个议题展开了讨论。xx同学认为电子游戏有好处,还有许多人拿了电竞的名次,而也有不少其他同学持相反观点,包括质疑xx同学所说的靠电竞生活的人只是少数。xx同学的脸上感觉越来越挂不住,对不同意见的同学有点儿生气。
老师暂停了讨论,告诉大家讨论是针对议题,而不是针对发言的人本身,所以所有的质疑也不是对发言人的人身攻击。老师引导大家换一下观点,选择之前自己不同意的观点,比如反对电子游戏的同学去思考电子游戏有哪些好处。
最后,大家一起来思考,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既保留电子游戏的好处,又摒弃电子游戏的坏处——同学们一起想出了不少,包括限制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等。这会儿xx同学的情绪早已经不见了,很愉快地融入到大家的讨论中。
遇见不同的观点就生气,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现象。也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,帮助他们认识到观点的多元,自己的认识可能会有局限,去汲取别人意见中的优点。这样开放心态和方法的养成,将帮助孩子以更好的心态迎接质疑,形成更优判断。
2.当不同立场出现
是男生数学好还是女生数学好?
男同学们纷纷把票投给了男生这个选项,女生纷纷把票投给了女生这个选项。
老师:“你为什么把票投给男生?“
xx男同学:“因为我们班数学前三名里面有两个都是男生。”
老师:“那个唯一的女生排第几呢?”
xx男同学:“第一。”
老师:“很有趣,那这个女生排第一,会不会有可能说明女生数学更好?”
xx男同学:“反正我们是男生要投给男生。而且这个女生和她的几个女同学特别讨厌,所以不能投给女生。”
老师:“几个女生可以代表所有女生吗?你会不会也有关系好的女同学 ?”
xx男同学:“……”
老师:“那即使假设你班上数学成绩好的更多是男生,能不能说明世界上男生平均数学水平总体比女生更高呢?”
xx男同学:“可能不能。”
老师:“那你觉得,除了观察你班上的情况,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去判断呢?”
xx男同学:“再看看学校的,还有其他学校的。”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正学习着用归纳的方法认识外界,但也很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问题,影响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人际交往。
比如,看到几个女生欺负男生,就觉得女生都很坏——站队不和女生玩;比如,看到奥数班里男生多,就认为男生数学成绩更好——有些女生因此影响自己的信心。
帮助他们理解观察的有限性,学习借助科学的统计报告来帮助自己拓展认识,让孩子们摆脱谬误带来的误解和束缚。
这些问题你也在发愁吗?
家长:“老师,我的孩子太有主见了,太不听话了,上了这个课有没有办法让她都听家长的?”
家长:“老师,能不能把孩子上课时手上攥的橡皮拿走?”
- END -
推荐阅读